崗美鎮根據《陽春市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行動方案》的部署要求,重點在產業發展強村富民方面謀劃實施項目,以強村公司為主要載體,通過“現有村企提質、閑置資源盤活、新興主體培育、農文旅融合發展”四方面,深化“補改投”改革、構建聯農帶農機制,針對各村資源稟賦差異,采取多元模式破解“同質化”,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實現“村村有特色、業業有亮點”,帶動村集體經濟從“薄弱”到“強壯”、從“單一”到“多元”、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走出一條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產業升級的共贏之路。
一、破局立新,鞏固現有村企潛能,鍛造產業筋骨
(一)人力蝶變,從“田間勞力”到“產業尖兵”。崗南村在2023年成立了陽春市眾南勞務服務公司,由村級經聯社100%控股,采取“市場化經營+政府性扶持+公共性服務”模式,通過聘請和培訓本地村民從事勞務工作,承接鎮村垃圾清運、清淤清雜、修繕提升等項目,帶動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5萬元。目前,公司謀劃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形成“勞動力變資源、資源變資產”的良性循環,力爭202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50萬元。
(二)鏈條重塑,從“單一耕種”到“全鏈躍升”。黃塘村在2024年通過“村企合作”方式成立了陽春市慶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依托農事服務中心和育秧中心開展水稻種植、育秧育苗、農機服務等全產業鏈服務,帶動村集體收入超36萬元。目前,公司啟動“擴能升級”計劃,建設農產品展銷中心,增設農機設備和1條集中育秧全自動生產線,建成后將滿足每年2.5萬畝秧苗需求,謀劃全年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5萬畝以上,同步推進自主大米品牌“小春崗”品牌面市,力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
(三)非遺新生,從“季節技藝”到“四季生意”。崗美鎮依托“陽江市級非遺”崗美臘鴨制作技藝,引進了陽春市崗美匠心食品有限公司,利用荔朗村閑置校舍建成標準化生產線。打造了現代化的屠宰車間、臘制品生產車間,并配備防蟲曬棚和高端低溫保鮮設備,打破了以往臘制品制作受時間和氣候局限的局面。研發“即食臘鴨”預制菜,使到普羅大眾能真正享受到非遺產品崗美臘鴨的獨特風味,正在實施臘鴨生產加工“補改投”項目,預計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0萬元,帶動就業80人。
二、盤活賦能,喚醒“沉睡”閑置資源,釋放裂變效應
(一)校舍“變形記”:閑置空間變身“共富工場”。新圩村引進廣東耘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閑置校舍建設農產品加工廠,一期計劃投資3000萬元,購置速凍食品、果蔬加工和冷鏈倉儲設施,引導農戶利用輪作土地種植番薯、木薯等作物用于深加工。預計項目建成后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帶動就業200人。
(二)土地“煉金術”:冬閑田里種出“黃金產業鏈”。崗南村成立公司建設菜花烘干加工廠,利用冬閑土地7000畝擴大種植規模,開發菜花干、腌菜花等產品,預計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0萬元,種植戶戶均增收1萬元。
(三)電商“破壁者”:農特產品搭上“數字快車”。那排村為推動那排荔枝和崗美豆豉等產業發展,利用閑置校舍成立了陽春市聯達食品生產有限公司,謀劃建設崗美豆豉加工廠,配備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線生產崗美豆豉,打造自主品牌,同時開辦網絡電商銷售公司,打通線上銷售渠道,通過電商銷售崗美豆豉、那排荔枝、崗美臘鴨等崗美特色農產品。力爭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帶動就業300人。
三、資本共舞,引入“活水”澆灌,催生裂變增長
“補改投”破題:閑置豬舍變身“致富金窩”。靈芝鴿為崗美鎮鄉賢近年培育的名特優產品,為利用閑置資源、增強土地利用率,崗美鎮鼓勵村經聯社與廣東鴿伙記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靈芝鴿養殖生產加工銷售補改投項目。輪崗村、隆崗村以“補改投”形式入股,利用閑置輪崗學校搭建了養殖場和飼料加工廠房,配套冷鏈倉儲、屠宰加工設備,由公司提供種苗、飼料及技術指導,村委會推廣農戶以閑置豬舍提供場地養殖。預計帶動兩村村集體收入均可增加20萬元,養殖戶戶均增收4萬元,帶動就業500人。
四、三產融合,繪就“詩畫田園”,激活振興動能
(一)紅色“劇本殺”:沉浸式研學激活“精神共富”。潭簕村依托紅色資源,實施紅色研學基地“補改投”項目,利用閑置校舍改建為紅色研學教育基地,利用兩處村委會舊址及附近閑置農房改建為民居民宿,整合紅色展館、革命舊址等資源,建設“重走革命路”主題軸線、紅色故事長廊及VR體驗區,推出“十個一”深度體驗項目,由陽春市文旅集團接管運營,村集體以資產和資金入股,實現“專業團隊運營+村集體參與”的模式創新。預計年開展紅色教育活動200場次,打造粵西地區紅色研學的重要目的地。
(二)田園“夢工廠”:堅果樹下長出“詩與遠方”。2025年,麥垌村委會成立了陽江雄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經營園林綠化、樹木花卉種植等業務,實施堅果農旅發展補改投項目,建設堅果苗木培育基地、智能灌溉系統等,下一步將利用閑置校舍及麥垌村獨有的青山綠水繼續引進相關項目,構建“特色種植+生態旅游”模式,開發水庫田園民宿集群等,項目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1萬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帶動就業120人。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