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正值冬種豐收時節。在松柏鎮的田頭間,農戶們正彎著腰收割農作物,有蔬菜、玉米、馬鈴薯、番薯等等,翠綠的葉子包圍著忙碌的農戶,構成一副副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的幸福畫卷。
在新聯村委會雙底村,140多畝的板藍根油菜花種植基地上,十幾個婦女熟練地挑選葉大莖壯的油菜花,輕輕一折,嘣的一聲說出了它那爽脆的口感。挑選、采摘、整理、封箱、運輸,一氣呵成。為了留住這一份甘甜,基地負責人還想出了曬菜干的方式,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舌尖需求。該基地除了油菜花外,還種植了30多畝的水東芥菜,目前正在腌制,屆時以酸菜形式流向市場。在大車村委會雨下村,100畝的新品種—西蘭苔試種成功,田基擺放著十幾個裝滿西蘭花的菜框,農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悉,西蘭苔是廣東農科所研究的新品種,一棵可多次收割,最少能收割七次,畝產達2000多斤,市場價基本穩定在每斤7-8塊,切切實實是條致富之路。
與新聯、大車實施的稻稻菜模式不同,作為種糧示范村的松柏、青山村委會選擇了稻稻糧模式,在冬種期間種植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在松柏村委會地塘崗村的垌面,浩農經濟合作社種植的200多畝的馬鈴薯枝壯葉茂、長勢喜人,將在春分前后上市,預計畝產超2500斤,將為合作社帶來近55萬產值。青山村委會旁,承包戶積極響應鎮府非糧化整治行動,75畝的香蕉園搖身一變成了掛滿包谷的玉米地。據了解,該基地主要以甜玉米為主,平均畝產約1400斤,為承包戶非糧化轉型增強信心。
近年來,松柏鎮積極探索“一田多用”、“一田多季”、“一年多收”的種植模式,提前介入、精心謀劃冬種生產,大力發展稻稻菜、稻稻糧、稻稻果等模式,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值,助力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高度重視,細化“種任務”。及時召開冬種專題會議,結合各村實際細化種植任務。二是發散思維,探索“新模式”。打破傳統種植思維,不斷探索新的種植模式、合作模式,不斷挑選適合土質的新品種、新作物。三是落實惠農,做好“農保障”。完善農業設施,加強農資保障,落實惠農政策,提供技術支持。
圖/文:盧顯生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