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飲荔枝酒是陽春人的普遍習(xí)慣。首先是選購三幾斤上等香荔,最好是“謝核仔”或“貴妃紅”,一粒一粒剝了皮,放進寬口埕中,然后倒入五斤左右雙滘的酒餅雙蒸米酒,加上五兩左右艾草,不要枝干,只取葉子,然后封蓋,用紗紙糊口,放在干爽去處。到了中午開餐上桌時,每人倒上半碗,無論大人小孩,要首先飲一點,小孩子不能喝,也得以酒沾唇,然后手拈荔枝吃掉,再用沾了酒的艾草涂抹手腳。手要涂至臂肘,腳要抹到小腿肚,然后把剩下的酒酹在大地上。據(jù)說只有這樣,在酷熱農(nóng)忙時才不會生痱子。不知道這當中的藥理功能,但確是有人證實,從懂事到現(xiàn)在,即使在毒辣的太陽底下耙田犁地,也未曾生過痱子。
可見,有些傳統(tǒng)的舊例確是頂用的。
荔枝酒這種特殊的神奇功效可能與本土環(huán)境有關(guān)。很久以前,粵西是蠻瘴之地,蠻是指人文素質(zhì)愚頑,瘴是指瘟疫厲害。胡荃當年到陽春走馬觀花,正是因為“人言此地惡”,才寫出了“杳然非世間”的名句的,春砂仁之所以能成為皇家貢品,也是因為在這塊瘴疫之地特別頂用。
辦法總會比問題多。古陽春的惡劣環(huán)境并沒能嚇倒陽春人,他們想出了種種辦法對付形形色色的時病瘟疫。例如“柚子葉驅(qū)邪”“焗火煙驅(qū)蚊”“竹瀝水解毒”“竹殼茶解暑”等等,五月初五的荔枝酒,說到底也是除疾祛病的一種方法,只是籍著端午這個節(jié)日滲入了一點神秘文化的因子罷了。
荔枝酒的口感不敢恭維,但勝在雙滘的酒餅雙蒸是香醇的正品,加上脫殼荔枝白嫩爽滑,口感甚佳,浸過的艾草散發(fā)出一種原始的野味,慢慢地品嘗,自在地閑聊,一家子的和融氣氛就創(chuàng)造出來了,由是觀之,五月初五荔枝酒實在是創(chuàng)造快樂的美妙媒介。
(蔡少尤)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正在閱讀: 五月初五荔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