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銓,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進士。金軍渡江時,他在贛州募義兵,保衛家鄉。后至臨安(今杭州),任樞密院編修官。當時,宰相秦檜主和,金使南下稱招諭江南。胡銓認為是投降的行為,上疏請斬秦檜。胡銓的主張震驚了高宗皇帝和宰相秦檜。胡銓被撤職,被趕出朝廷,流放到嶺南的新州(今新興縣)。
胡銓在新州,附近州縣的愛國知識分子,敬慕他的忠肝義膽和文名,紛紛與他詩酒唱酬。當時,陽春縣太守禮請胡銓來陽春瀏覽。
胡銓到陽春的第一站就是春灣。在春灣,他看見通天蠟燭石山頂天立地的雄姿,青石山峰排空列陣,詩興不禁大發,于是成詩《游銅石山》五言一首:
是處山皆石,他山盡不如。
因非從地起,疑是補天余。
下漏一拳小,高凌千仞虛。
奇章應未見,名不到中書。
胡銓游覽的第二站是現在春城附近的鐵坑山。在鐵坑山,他看見漠水如練,兩岸青竹獻翠,人居竹林之間,炊煙裊裊,頓然幻覺這是世外仙景,詩興又來了:
路入陽春境,杳然非世間。
初疑金谷嶺,原是鐵坑山。
日薄嵐煙重,天寒灑力慳。
人言茲地惡,我愛碧潺顏。
在陽春,胡銓對縣太爺刑簡政清的政績,看到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和平,以及此地多嬌的山水,又使他成詩一首:
縣古杉楓老,人民水竹間。
化民無訟獄,留客有江山。
路遠旅愁積,病多詩思慳。
主人情意篤,不飲愧吾顏。
胡銓在陽春的詩作或在新州的言行中,個中有不少是傷時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行,竟被新州地方官作為報功的材料。紹興十八年守臣張棣向朝廷稟告胡銓“謗訕怨望”,朝廷又把胡銓流放到吉陽軍(今海南崖縣)。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死去,其養子孝宗皇帝即位,才給予胡銓復職。
胡銓憑一紙詔書,從海南回京,取道陽春。陽春縣宰又引他到云靈嶺望海臺登高覽勝。胡銓不顧自己是60歲的老身,登上云靈嶺。面對滿眼的松濤和遠處海濤拍岸的壯觀,在贊嘆中又流露出自己老之將至,無力報國的哀傷:
君恩寬逐客,萬里聽歸來。
未上凌煙閣,聊登望海臺。
山為翠濤涌,潮拓碧天開。
極目云飛處,終身愧老來。
胡銓復職后,任奉議郎,知饒州。但他犯顏直諫的個性未變,繼續向朝廷獻“北伐全勝”的戰略。可是,朝廷始終沒有采納胡銓的意見,胡銓只好在無可奈何中老去。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正在閱讀: 胡銓在陽春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