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攻堅破難,砥礪前行,銳意進取,共同推進改革發展,使全市各項事業煥發蓬勃生機,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譜寫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陽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逐步調整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大力開展開發性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工商企業實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推行各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經濟橫向聯合,引進外資和設備辦新企業,運用價值規律和經濟手段,指導生產與企業管理,使工商企業發展和效益有了新突破。
改革開放力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總值逐年遞增,2016年至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2%。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1.5億元,同比增長2.6%;農業總產值75.5億元,同比增長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1億元,同比增長9.5%;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17%,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為15.4:27.6:57,城鎮化率47.2%。
新型工業化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強有力支撐。近年來,納入全市“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有26個,其中先進制造業項目9個、能源保障項目7個、優勢傳統產業升級項目10個,新興鑄管一期、雙興水晶玻璃、220千伏旗鼓嶺(潭水)輸變電3個項目建成投產或投入使用。目前在建項目8個,其中抽水蓄能電站完成今年計劃投資的36.5%,陽春石灣酒廠(二期)完成年計劃投資的13.5%,春潭水泥技改項目完成年計劃投資的87.5%;陽春新鋼鐵公司50萬噸廢鋼綜合回收利用項目、220千伏輪水輸變電站、廣東凌霄泵業股份有限公司不銹鋼離心泵擴建和塑料衛浴泵及潛水泵擴建項目正開展前期工作,項目投產后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活力。
糧食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自“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常年保持穩定,糧食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去年糧食生產播種面積93.16萬畝,總產量31.35萬噸。全市建設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垌61個,實施水稻新品種引進和水稻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作用明顯,有效帶動全市糧食產量和質量上新水平。特色農業種植面積穩步提高,2016年至今年,山地作物種植面積達9.72萬畝,其中新種植面積3.02萬畝;南藥種植面積保持在15.36萬畝,建立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3個。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全市耕地面積達到131.95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71.16萬畝,完成了上級下達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指標任務。農業機械化作業規模不斷擴大,總動力達到32.3萬千瓦,農業機械總動力為32.4萬千瓦。農村信息化建設不斷普及,為農民提供更加便利的農業技術服務。水利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納入“十三五”規劃的10個水利項目中,已完成響水坡灌溉區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西山河治理工程3個項目,云霖河綜合整治工程正在實施中。
旅游項目加快建設。云山綠湖度假村項目已陸續建成水上樂園、花海區和溫泉休閑套房,石甕河項目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廣東省生態旅游強市為目標,近年全市共投入資金230多萬元整改凌霄巖景區,通過了省景評委的復核審查;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完善春灣風景區旅游設施;投入資金350萬元對崆峒風景區文物進行維修維護。省道369線至玉溪三洞5公里道路、羅陽高速公路河朗出口至凌霄風景區路口道路、省道113線至頭堡林田3.5公里道路已完成修建。旅游業持續興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338.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3.1億元,分別增長27.8%和20.6%。
交通、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的21項交通運輸項目中,羅陽高速公路陽春段、汕湛高速公路陽春段建成通車;中陽高速公路陽春段房屋征拆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便道、攪拌站和駐地等大型臨時設施建設已完成;廣湛客運專線、中山至茂名(粵桂界)高速公路陽春段正開展前期工作。大力推動信息化建設,全市所有行政村、街道、居委會全部接入光纖網絡,基本實現了4G信號全覆蓋。
生態環保建設不斷加強。嚴守生態紅線,加強林地資源保護管理,順利完成林業生態紅線劃定,納入“十三五”規劃的2個生態建設項目正在建設或實施中。近年來,完成鄉村綠化美化建設任務94條村,建設森林公園8個,總面積4.2萬畝;建設濕地公園1個,總面積1.7萬畝。環保設施加快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的2個環境保護項目正在建設或實施中。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中心項目動工建設,春灣等5個鎮級生活污水管網全部鋪設完成,八甲等10個鎮級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完成27.9公里,城區污水管網續建工程完成2.7公里。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正在閱讀: 陽春經濟社會發展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