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我市石菉銅礦礦區生態修復的建議
民建陽春市基層委員會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陽春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我市的礦產資源豐富,礦業開采歷史悠久,礦產資源高強度開發。一方面為促進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小傷害。當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處在突出位置,推動我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不僅是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的“突出‘綠美廣東’引領,高水平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更是落實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陽春”的一條重要路徑。而石菉銅礦作為我市較大的停產礦區,做好生態修復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石菉銅礦基本情況
石菉銅礦位于馬水鎮石菉圩,礦區面積0.8066平方公里。1966年建礦,2002年關閉破產,成立陽春金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隸屬廣東省國資委管理。2006年,廣東石菉銅業公司采礦權轉讓變更給陽春金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陽春金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重新取得了石菉銅礦采礦許可證,采礦證有效期為10年。礦區保有銅礦礦石量814.53萬噸,銅金屬量7.75萬噸,鉬金屬量30.1噸。由于礦湖抽排水費用高和抽取地下水勢必造成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等因素制約,石菉銅礦持證期間一直處于停產狀態。目前石菉銅礦采礦權處于“已過期”的狀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礦區周邊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石菉銅礦礦區周邊現有新寨村、桂山村、圩頭村、圩尾村、圩中村、圩邊村共6條自然村,戶籍人口1156人,常住人口約1500人,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水稻、花生、蔬菜為主,常住人口主要從事生豬養殖、務農或周邊務工。受銅礦礦山開采影響,至九十年代初,石菉銅礦礦區已形成約1000畝的礦湖,最深可達80米,礦區周邊排土場、冶煉廠、舊廠房、宿舍區都已荒廢,礦區及周邊存在地質環境惡化、土地丟荒、農田水利設施損壞、礦湖安全監管缺失等。
(二)石菉銅礦剩余資源開采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石菉銅礦礦區保有資源中銅金屬量僅7.75萬噸,保有資源少,開采難度大。若露天開采抽取礦湖水,勢必造成周邊3公里甚至更遠的范圍內出現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引發地面塌陷、房屋沉陷開裂等地質災害現象,將對當地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威脅。若不抽取礦湖水,采取灌漿圍幕的開采方式,資金投入巨大,開采成本遠高于礦石價值。
三、開展石菉銅礦礦區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一)礦山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開展生態修復是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對推進綠美陽春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分重要。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礦山生態修復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石菉銅礦已停產多年,礦區中形成的礦湖水質經多年的沉淀,有著很大的改善,可用于農業生產灌溉和個別水產養殖。近年來,雖然礦湖水水質變好了,但是利用率不高,且礦湖管理的疏忽對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如機耕道路坍塌、水渠破裂以及地質災害隱患等。以礦區現有地理格局和自然條件,以礦湖為中心,做好礦區生態修復工作,既能推進附近林地保護和利用,更能推動周邊千畝土地變良田,以林田湖為一體的生態修復工程,不僅能促進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又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多樣性。
(三)礦山生態修復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當前我市正在大力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對石菉銅礦礦區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既能解決礦區各種安全隱患,又能滿足周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還可盤活當地各項事業的發展。
四、推進石菉銅礦礦區生態修復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規劃管控和引領,科學編制礦區生態修復規劃。當前我市正在編制《陽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礦區及周邊生態修復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科學編制礦區生態修復規劃。充分考慮當前礦山土地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土壤環境質量、水資源平衡、地質環境安全和生態保護修復適宜性等,尊重土地權利人意見,結合生態功能修復和后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等需求,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留則留原則及農文旅融合發展方向,合理規劃礦區內各類空間用地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優化土地利用格局。
(二)用好用足土地支持政策,做好礦區土地綜合修復利用。結合礦區實際情況,在符合我市國土空間規劃、嚴格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靈活運用點狀供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政策,為礦區分類修復、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創造條件。例如鼓勵礦山存量建設用地復墾為農用地,將工礦廢棄地復墾成耕地,或者對損毀的耕地實施土地整治提質,改造形成水田,通過復墾改造,并經上級部門復核后形成的耕地儲備指標,由當地政府持有并納入所在地補充耕地儲備庫統一管理,用于耕地占補平衡。當前,國家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管控從嚴從緊,處置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成為主要途徑。將礦山存量建設用地和廢棄建設用地修復為耕地后,騰退出的建設用地指標給礦山企業或者當地政府,優先用于當地產業發展,節余的指標還可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當前政府財力投入有限,我們既要爭取中央財政的支持,又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紅利,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形式,加大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切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按協議約定取得各類指標流轉收益。2022年9月23日,《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意見強調“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陽春市作為北部生態發展區區域政策延伸適用縣(市)之一,石菉銅礦區域條件較好,礦區土地范圍約1200畝,探索通過市場化運作,利用設計—建設—投資—運營移交的模式,引入資本雄厚、技術領先的企業與礦山企業合作實施礦區生態修復,走出一條適合陽春礦山生態修復的治理新路,并及時做好經驗總結推廣。
(四)探索礦山修復新模式,努力打造全省甚至全國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點。以礦區現有地質環境,探索特色的生態修復模式,打造鄉村網紅打卡地。例如以湖為特色,打造礦湖公園、康養中心、環湖綠道、礦湖水上運動中心、水上游樂園等;以礦為特色,打造孔雀石博物館、孔雀石工藝品展銷室等;以林田為特色,打造特色休閑田園綜合體。通過特色修復模式,推進農文旅融合,不僅滿足生態修復的要求,也能與馬水鎮的“馬蘭風光”“春都氡泉”“鳳凰朝陽”等景點聯動,助力旅游客源增長,提升鄉村旅游的檔次,不僅能在全市突出生態修復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甚至可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脫穎而出,成為示范樣板。
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我們要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平衡發展、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守護好我們的山水美景,真正找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