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廣東及廣西粵方言區最大的劇種。2009年10月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近年來,市粵劇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粵劇的舞臺設施、院團建設、表演場次都得到了提升。但是,隨著各種新的文娛活動出現,粵劇文化也面臨著受眾減少、傳承人不多、影響力劇減的消亡狀態。如何通過傳承與創新讓粵劇文化得到新生,是一道難題。
一、市粵劇團基本情況
陽春市粵劇團組建于1952年,是陽江地區唯一的國營演出團體,出色承辦了陽春市政協主辦的《和諧之聲》活動,2013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特色文化品牌”,是粵西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近年來,市粵劇團致力于文藝精品創作,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從2015年開始,精心打造大型古裝廉政粵劇《蕃薯縣令》,在全省各地及澳門地區演出近百場次,被廣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全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6年,陽春市被授予首批“廣東省戲劇之鄉”。2017年,《蕃薯縣令》受邀赴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2020年,打造本地愛國題材粵劇《李惟揚傳奇》,獲廣東省廣播影視評獎中榮獲二等獎。2021年,打造大型紅色題材粵劇《信念》,得到陽江、陽春兩地群眾的高度評價。
二、存在問題
(一)粵劇文化宣傳不到位。現代粵劇已經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從只說古代故事,到講述革命故事、回顧黨史,再到現在各種生活主題的現代粵劇,表現內容豐富多彩,但粵劇市場仍然不理想,觀眾斷層是很大的原因。現在粵劇觀眾以老年人為主,因為他們受到粵劇文化長時間的熏陶和影響,已習慣將粵劇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活動或精神寄托。年輕一代不愛粵劇,是由于他們自小接觸粵劇少,感受不到粵劇文化魅力。究其原因,這跟粵劇文化宣傳不到位,沒有爭取和培育觀眾有很大的關系。
(二)陽春市粵劇團經濟現狀不好。目前,陽春市粵劇團共有演職人員50人,年總收入約120萬元,其中財政撥款70萬元,商鋪出租收入20萬元,演出收入約30萬元(由于疫情影響演出費有所減少)。年總收入與支出對比缺口較大。粵劇團目前雖然能基本維持運轉,但因為開支較大,所以人員工資較低。行業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導致人員流失嚴重且難以補充。
(三)缺少集表演、排練、創作于一體的粵劇文化陣地。陽春粵劇團無固定演出場所,無法對市民觀眾進行常態化服務,無法定期開展多層次的粵劇文化交流、展覽活動,我市也缺少對青少年宣傳、教學粵劇的活動場所。陽春市粵劇團現排練場地簡陋,難以滿足粵劇團工作人員的排練、創作、表演需求。
三、幾點建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推進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市,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要以創新而有趣的方法進行宣傳,讓更多人對粵劇產生興趣,進而了解、關注、重視粵劇,為文化傳承作出貢獻。一是善用媒體資源,利用公眾號科普、短視頻推廣等大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對粵劇知識進行普及、傳播。二是在校園、社區等設立粵劇文化宣傳專欄介紹相關文化知識。三是開展粵劇孵化項目——少兒粵劇公益課程,培養粵劇曲藝繼承人,營造全民參與的文化氛圍。四是組織市粵劇團開展粵劇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活動,表演知名曲目,提高群眾對粵劇藝術的群眾基礎,營造粵劇氛圍。
(二)政府出臺粵劇文化的扶持政策。一是政府實行以獎勵代補貼,加大政府購買陽春市粵劇團進行演出服務的力度,將獲獎的劇目和傳統的經典劇目作為常態化惠民演出內容,不僅能讓老百姓欣賞到更多的傳統藝術,也能為粵劇團增加表演場次、提升收益。根據省府辦《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粵府辦〔2016〕11號)中“政府通過場次補助為主、集中采購為輔的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院團到農村、學校演出,爭取每年讓大中小學生至少欣賞一場戲曲演出,逐步實現每年在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場戲曲演出”精神,建議我市將粵劇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每個鎮(街道)每年組織不少于2場粵劇惠民演出。二是組織藝術培訓機構與劇團合作舉辦粵劇培訓班。通過開辦少年、成人粵劇粵曲培訓班,讓人們了解和學習粵曲傳統文化,解決觀眾斷層問題,助力推動我市粵劇文化傳承發展。
(三)加快粵劇文化陣地的建設。建議規劃建設集演出、排練于一體的綜合大樓或戲院作為陽春市粵劇傳承基地,由市粵劇團管理和使用,不但解決了劇團的演出、排演問題,也解決了陽春市作為廣東省首批戲劇之鄉,卻沒有一個正規大戲院的現狀和困境。粵劇文化陣地能給創作者營造更好的創作環境,有利于粵劇工作者多挖掘本土題材,打造出更多優秀的曲藝作品,為陽春粵劇文化事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