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民建陽春市基層委員會
從2018年起,中央連續多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鄉村振興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是改進鄉村治理、促進鄉村平穩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市作為一個欠發達且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市,如何抓住鄉村振興這個國家戰略對實現我市的各項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的重要一環。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持,因此金融機構需加大支撐力度,助推我市鄉村振興。
一、農村金融基本情況
(一)金融機構設立情況。截至2021年末,我市共有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1家、商業性金融機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廣東發展銀行)1家、農村商業銀行1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1家。
(二)金融基礎設施。目前全市6家銀行機構設置了普惠(三農)金融服務部門。助農取款服務點覆蓋全部行政村。截至2021年未,全市銀行網點86個,其中鄉鎮網點52個,投放ATM機294臺,設立助農取款點788個,提供現金等支付結算服務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
(三)信貸投放。截至2021年未,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 301.44億元,比年初增加33.62億元,同比增長12.55%。各項涉農貸款余額 136.1億元,比年初增加7億元,同比增長5.41%。其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6.51億元,比年初減少9.55億元,同比下降59.46%;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10.6億元,比年初增加2億元,同比增長23.33%;農戶貸款余額99.61億元,比年初增加10.18億元,同比增長11.38%。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一是農村金融服務網點較少。 當前我市提供農村金融服務主要由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承擔,全部銀行物理網點在鎮所在地,且只有農商銀行一家實現全部鄉鎮物理網點全覆蓋,行政村金融網點空白,行政村只有一兩個設在商店的助農取款點,助農取款點只提供小額的取現,且由于疏于維護以及通信網絡落后,不時出現故障。由于物理網點服務半徑大,農民辦理金融業務非常不便。二是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的通信網絡建設普遍網速慢、信號差、用戶體驗不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動支付的發展。
(二)金融對農業支撐不足。我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主要農業產業是以蔬菜、種植養殖為主,缺少大的龍頭企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大多數農產品屬于初級農產品,同質化明顯,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產品競爭力不強。產業發展不強導致金融資源缺少有效支撐,難以有效落地。
(三)金融信貸支持力度不足。由于涉農貸款主要是應用于農業生產,貸款面廣、額度小、數量大,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長,自然風險較大等特點,從而導致了金融機構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意識不夠強、積極性不高。
(四)涉農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農村網點提供的金融服務仍然是以傳統的存、貸、結算、匯兌等業務為主,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貸款融資,如個人理財、網銀、手機銀行等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仍不能滿足,具有普惠性質的金融產品不多。貸款服務對象通常僅限于一些還貸能力強、財力雄厚的企業或者擁有抵押、質押品的企業和個人,低收入群體融資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延伸農村服務網點。支持大型銀行向鄉鎮延伸服務網點,鼓勵銀行到較大的行政村如羅陽墟、輪水墟等設立網點,逐步規范升級助農取款服務點為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站(點),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關卡。二是大力發展電子化服務,在農村加大推廣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產品,加大農村地區POS、ATM等電子機具的投放力度,讓農民“人不出村”享受更好、更全面的金融服務。
(二)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力度和深度。
1.加大力度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金融推進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圍繞養豬、魚苗、澳洲堅果、春砂仁、檸檬、中藥材、特色糧油等特色農業發展,加大對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的金融支持。創新種植養殖、制造加工、生態旅游等特色信貸產品,支持村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村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專業鎮及白鵝、春砂仁、馬水桔、桂魚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助推更多農產品上“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打響陽春農產品名特優的金字招牌。
2.全力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探索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建設中長期信貸業務,加強對農村交通、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等的金融服務,支持水、電、氣、訊、廣電、物流等建設。通過信貸投向推進農業與旅游、健康、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圍繞紅色旅游、森林生態旅游及休閑觀光旅游等提供針對性金融產品支持,大力支持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特色小鎮建設,促進住宿、餐飲、旅游等鄉村消費。
(三)加強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持續優化農村金融生態。一是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由政府牽頭,市農業等部門及各家銀行為成員單位的信用建設小組,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和評定工作,深入開展農戶和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信用建檔工作,解決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農戶在沒有抵押物的情況下獲取信用貸款。二是推進整村授信和加快信用村創建工程,以“進村入戶、評級授信、評定信用村”為工作重點,深化社會信用信息共享體系建設。三是面向我市所有符合信用貸款基本條件的農戶開展小額信用貸款授信,爭取在5年內實現我市農戶普惠小額信用貸款廣覆蓋,有效破解廣大農戶生產生活資金的最低“剛需”問題。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正在閱讀: [十一屆二次]關于加大金融供給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