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去年底,在中央政治局專題研究“三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進一步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目前已經建立了29個水稻類的產業園,幾乎覆蓋了全省所有產糧大縣,我市卻沒有一個水稻類現代產業園,而且是唯一未獲得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產糧大縣,這與我市作為全國農業大縣、全省第七的產糧大縣極不相稱。
一、爭創水稻特色現代產業園的優勢
(一)領導重視,資源整合成效顯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發展,在松柏、陂面、馬水、河口、三甲、崗美、八甲等鎮建成面積共1600多畝的水稻高產創建示范點。2020年,還與袁隆平院士的科技創新團隊緊密合作,在春灣自由村委會高村自然村試驗種植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獲得成功,實現干谷畝產480多公斤。
(二)水稻生產優勢明顯,規模化種植初步形成。202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 76.36 萬畝,總產量約26.86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 65.19萬畝,總產量約23.91萬噸。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以廣東恒達糧油儲運有限公司為龍頭,輻射聚集了一批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在我市從事水稻種植及物流加工。截至2020年底,全市擁有省市縣各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40 多家,基本形成了水稻規模化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農業產業鏈。
(三)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聯農帶農工作突出。市委市政府在現代種業、設施裝備、數字農業(電子商務)、品牌建設等方面,切實加強對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我市糧食產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已經逐步形成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品牌銷售,以及實行分戶管理的“四統一分”公共服務模式,大大提高了糧食產品品質。
(四)政策條件成熟,具備爭創契機。2018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綠色優質糧食工程。《廣東省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支柱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 年)》提出培育壯大廣東優質絲苗米品牌,并且要在粵東西北地區主要農業市、縣(市、區)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二、爭創水稻特色現代產業園的工作建議
(一)完善基礎設施。一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借助農田水利大會戰契機,在全市規劃若干個地塊平整、水源充足、面積達百畝以上的連片水稻生產基地。二要做優水稻產業。大力推進全程標準化生產,建立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在做強水稻優質生產基礎上,把精深加工、貿易流通作為主攻方向,引導大米加工業、生產服務業企業向園區集聚,布局建設一批烘干、保鮮、包裝、儲藏等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設施,形成生產與加工、農產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銜接配套的全產業鏈發展的格局。
(二)政策資金傾斜。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要向園區傾斜,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投資力度,在資金和項目上予以傾斜,確保各項農業農村改革措施在園區落地。發揮公共財政的撬動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健全人才保障機制,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到園區創新創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入園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要大力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推動農業互聯網技術應用,提升園區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
(三)加強支持和指導。支持有實力的糧食龍頭企業積極牽頭申報創建廣東省水稻特色產業園。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組織開展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入庫工作的通知》,盡快委托專業機構編制《陽春市省級水稻特色產業園建設規劃方案》,完善申報材料,爭取在2022年創建成功。
(四)把握好創園宗旨。在產業園建設中,始終把握好“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建設宗旨,把產業園打造成全市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樣板。同時,通過發展糧食循環經濟,注重上下游產品配套銜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生產模式。強化結構優化和全產業鏈發展,積極培育和發展農產品物流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產業園水稻提質增效的同時,提高二、三產業比重,實現產業園現代農業的協調健康發展。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