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覃啟秋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十三五”時期,全省工程建設對各種建筑材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并且全省砂石供應點材料分布不均勻,導致供不應求,引起全省砂石材料不斷上漲。陽春市要搶抓全省“雙區”建設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重大機遇,充分利用陽春市豐富的資源優勢,奮力開創“爭當綠色發展排頭兵,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幸福陽春”新局面。
一、我市建筑石料資源供求基本情況
(一)建筑石料資源供應情況
“十三五”時期,我市僅有石望鎮、春灣鎮和陂面鎮各1間建筑石料生產企業,年開采規模不足150萬噸。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統計表明,2016至2020年廣東省在產建筑碎石石場392家,實際年采礦能力合計約2.83億噸。其中廣東省2019年、2020年砂石需求量約12億噸,建筑碎石缺口約9億噸,缺口量巨大,我市建筑碎石量僅占全省0.5%。
(二)建筑石料資源需求情況
據統計,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陽春市范圍內建筑砂石材料普遍暴漲,河砂由2017年末60~90元/立方米上漲到現在160~200元/立方米,碎石由2017年末40~50元/噸上漲到現在的70~80元/噸。
(三)建筑石料資源供不應求的原因分析
1、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力度加大,全省乃至全國非法采砂、采石的現象得到了遏制,間接導致砂石資源開采量減少,供不應求。
2、2017年6月,《陽江市河道采砂暫行辦法》出臺后,實行定時定量采砂,全市河道采砂量有所下降;我市正常生產的建筑石料石場偏少,石料開采總體規模遠不能滿足建筑市場需求。
3、部分投機商販,搶購砂石資源囤積,甚至遠途運輸往外地銷售,哄抬炒作,進一步加劇了砂石資源短缺的局面。
二、我市建筑石料資源開采存在的問題
(一)建筑石料采礦權規劃布點不合理
根據《陽江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陽春市僅在春城街道、崗美鎮、八甲鎮和雙滘鎮分別規劃設置1個建筑石料采礦權,但僅有春城街道七星石場1個采礦權成功出讓,其余石場均由于存在與生態紅線沖突或與生態公益林重疊等問題而中止出讓。另一方面,《規劃》中不允許設置開采規模30萬立方米/年以下礦山,登記發證權限在陽江市一級,而出讓前期工作則由陽春市縣級具體實施,同一礦種多級自然資源部門共同管理,造成《規劃》難以落地實施的情形。
(二)建筑石料廢舊礦山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
據調查,我市目前存在許多沒有開發完畢的廢舊礦山,如河?鎮司馬石場、石望鎮中垌村響水竄石場、春灣鎮百富山石場、陂面鎮鴻發石場、春城街道鯉魚崩石場、崗美鎮羅山石場、潭水鎮春潭石料廠建筑石料灰巖礦、潭水鎮馬蘭石場、潭水鎮龍珠盎石場、潭水鎮剃枝山石場、潭水鎮挪扶山石場、八甲鎮中田石場、雙滘鎮大水沖石場等13個廢舊石場,多數因為礦區范圍劃定不合理且不是一次性整體出讓,開采過程中由于政策調整等原因而關閉,造成存在大量建筑石料資源未開發完畢的情況。
(三)采石場沒有配套機制砂產能
據了解,全市采石場都沒有配套機制砂生產線,全市現有的機制砂生產企業都沒有配套采石場,采石場和機制砂項目沒有統一規劃布局。
三、提高我市建筑石料資源保障能力的建議
(一)授權河砂開采和銷售國有企業單位適當增加河道采砂量,以減少對建筑石料資源的需求量。
(二)充分開發利用廢舊礦山建筑石料,重新科學劃定廢舊礦山的礦區范圍,采取“礦地統籌、先礦后地”開發模式,實行一次性整體出讓。一方面增加建筑石料資源量供應量,減少異地開采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完畢后,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礦山的地質環境和土地復墾問題,恢復礦區自然生態環境,增加可利用土地資源。
(三)出臺臨時管控措施,嚴禁砂石材料外運銷售,嚴厲打擊囤砂囤石、倒砂倒石、販砂販石等非法行為,砂石資源以滿足本地區建筑需求為主。
(四)鼓勵現有采石場和新設采石場配套20%以上的機制砂產能,引進環保型機制砂生產項目,加大對取締無證經營機制砂生產企業打擊力度,保證機制砂滿足建設用砂國家標準要求。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