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河排污口設置可行性分析結論 (1)陽春市龍門墟生活污水處理站位于陽春市河口鎮龍門村村委東側,中心坐標為東經111°36′27.828″,北緯21°55′27.692″,污水站選址紅線面積700m2,設計生活污水處理規模為350m3/d,處理后的尾水先排入污水處理站南側排水渠,通過排水渠匯入龍門河,入河排污口地理中心坐標為東經111°36′25.878″,北緯21°55′24.284″,納污水體為污水處理站南側排水渠。 (2)污水處理廠采用“預處理(格柵+調節池)+厭氧+缺氧+好氧+二沉池+除磷沉淀+濾池+紫外消毒”處理工藝。 (3)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8918-2002) 及其修改單一級 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時段一級標準的較嚴者。 (4)項目擬建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功能區龍門河開發利用區(H0901101503013),項目排污口影響范圍內無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取水口,不涉水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濕地、重點保護與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水環境敏感保護目標。 (5)本項目入河排污口設置在項目南側排水渠,項目尾水通過管道排入項目南側排水渠后匯入龍門河,根據報告分析,龍門河執行地表水Ⅱ類標準,項目南側排水渠參考執行地表水Ⅲ類標準。本項目正常排放情況下,尾水出水要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及其修改單一級標準的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的較嚴者,本排污口的設置有利于改善排污口所處水功能環境,減輕龍門河的水質污染壓力,亦有利于全面有效的從源頭解決龍門河開發利用區(H0901101503013)水體污染問題,并為保障當地人民身體健康,促進龍門墟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因此,項目入河排污口設置與水功能區管理要求是相適應的。 (6)龍門墟生活污水處理站進水主要為生活污水,不含難降解的污染物,污水處理站正常排放情況下,水質指標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及其修改單一級標準的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的較嚴者限值要求,根據本報告分析,預測河段水質滿足《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21)的要求,因此不會對沿河農田灌溉產生不利影響。 (7)本工程所在的龍門墟部分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周圍自然水體,最終匯入龍門河河。本工程實施后,通過對集鎮及周邊區域生活污水的收集,進入污水處理站處理,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及其2006年修改單一級A 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中的較嚴值后尾水排放至項目南側排水渠,最終匯入龍門河,對周邊水體質量起到正面改善作用。本工程建成后,可削減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學需氧量26.83t/a、氨氮17.88t/a、總氮3.83t/a、總磷0.45t/a,可有效改善周邊地表水環境質量。工程建設對水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有利的,滿足區域水環境影響質量改善目標的要求。 二、綜合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本項目排污口設置論證分析,本項目建設將顯著地削減龍門墟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排放量,對于減輕水環境污染、改善水域環境質量、進而實現流域治理、保護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實現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設置本項目入河排污口不存在受納水域環境容量不足的制約;項目排污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對區域內農業用水等第三者權益影響較小;項目排污對所在區域地下水影響較小。因此,不存在《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中不允許設置排污口的七種情況,入河排污口設置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