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介權委員:
你提出的《關于加快發展我市農產品現代物流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市農產品物流情況
我市的農產品物流尚處于現代物流的起步發展初期,但我市農產品物流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并具備一定的優勢。首先是農業是我市傳統大產業,具備區域比較優勢。我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利于大農業發展。其次陽春是珠三角地區與粵西地區的交通中樞,貫穿境內105公里的三茂鐵路通達廣州、汕頭、深圳、廣西、云南、重慶;距離陽江港60公里;羅(定)陽(春)鐵路、陽(春)陽(江)鐵路、省道S113線、369線一級公路、在建的云陽高速公路與相鄰的沿海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325國道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從陽春到廣州、珠海2個小時,到深圳、香港3個小時,陽春已融入珠三角2小時經濟圈。目前,貫穿陽春境內的云(浮)陽(江)高速陽江至陽春段已建成通車、陽春至羅定段正在建設,汕(頭)湛(江)高速正在籌建之中。未來我市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將會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適合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
二、我市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貿批發市場設施滯后,難以支撐現代物流的發展。我市有河西農貿綜合批發市場和春灣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從市場設施方面看,道路、停車場地和卸貨區規劃比較落后,并存在電子信息發布、電子支付、冷藏等設備配置不足等問題。傳統粗放型農貿市場難以向現代農產品物流平臺轉變,這制約了農產品現代物流的發展。同時在農產品物流終端零售環節,我市不少農貿市場仍然是簡易市場,市場內部設施滯后,市場外部亂擺亂賣,“臟”“亂”“差”現象仍比較嚴重。
(二)我市農產品物流信息基礎工作相對落后,農產品物流交易手段單一。由于農產品信息化服務滯后,農產品物流普遍存在“三不”現象,即“不知道市場需求什么”;“不知道產品能賣多少”;“不知道能不能賣不了好價錢”。我市大多數農戶了解農產品物流供求信息主要方式是通過廣播電視和報刊雜志,或者是通過農技站和商販了解,再看看左鄰右里種什么,比較盲目跟風。從交易方式而言,目前我市農產品市場主要還是傳統的現金交易,極少擁有電子交易和結算等設備;通過電子商務、農產品電視購物等新型物流業態在我市目前還是一片空白。
(三)我市農產品物流企業層次不高,缺少配合協作。我市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型交易市場數量少、規模小,配套加工能力較弱,難以形成大進大出的農產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同時農產品物流在觀念上仍處于“傳統物流”的水平,大多數物流企業對物流的概念仍停留在運輸和倉儲的集成上,在冷鏈物流上缺乏投入。目前我市農產品物流主體主要還是依靠分散農戶,第三方農產品物流還剛剛起步,企業發展現代物流業雖然都表現出較高的發展積極性,但對于農產品行業和流通企業之間如何合作,如何優勢互補,實現一體化發展積極性不高,習慣單打獨斗、單力發展。
(四)農產品物流人才匱乏。現代物流業已經從單純的運輸倉儲發展到供應鏈管理,通過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技術,這就需要高素質物流專業人才,而我市總體物流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未能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一是因為我市物流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比較缺失,市場上受過正規教育的物流人才有限;二是物流學歷教育還不能適應現在市場需求的變化,物流企業對員工在職培訓做得不夠,尤其是缺乏針對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使得輸送給社會的“人才”未必真正適用。
(五)物流產業發展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政策支持。雖然政府在推動物流產業發展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出臺關于我市物流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方面還是有所缺失,對如何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缺乏宏觀的把握,對如何使物流產業發展與日益提升的交通環境相配套缺乏系統研究,在園區規劃建設、物流所需用地出讓、信息建設和服務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政策支持。
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陽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2016年6月7日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