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市統計局關于2005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2006年5月10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省、陽江市的工作部署,,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實施“工業富市”發展思路和跨越式發展戰略,搶抓機遇,迎難而上,艱苦拼搏,扎實工作,實現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國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據初步核實,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865899萬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0612萬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295800萬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259487萬元,增長16.1%。人均生產總值10028元,比上年增長 15.1%。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7.8:32.6:29.6轉變為35.9:34.2:29.9,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1.6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
城鎮勞動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年末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含私營企業)70415人,比上年增長3.4%。城鎮個體從業人員20931人,增長15.9 %。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1865 人。全市城鎮失業登記人數有2507人,登記失業率3.18 %。
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不強。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結構繼續優化。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10612萬元,比上年增長6. 2%,農業總產值 409427萬元,比上年增長 5.8 %。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 979649 畝,比上年增 66347畝,增長7.3 %,全年糧食產量324711噸,比上年增產10317噸,增長3.3 %(見表1)。
水果生產穩步發展。全年水果種植面積達 50萬畝,產量 19.4 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4.2% 和 38.6%。其中柑桔橙發展迅速。全年柑桔橙種植面積達16.0 萬畝,比上年增加3 萬畝,產量 9.26 萬噸,分別比上年大幅增長23.0 %和133.2%。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完成造林、跡地更新和低產林改造面積 138430畝,其中跡地更新62895畝,森林覆蓋率 65.2%。
畜牧業、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達54191 噸,比上年減少7.3 %(見表1)。全年淡水魚產量32370 噸,比上年增長4.1%。畜牧業、漁業產值18561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3%,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32441千瓦,比上年增長3.5 %;化肥施用量(折純計算)45330 噸,增長11.2 %;農村用電量 11875 萬千瓦時,減少0.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 415834畝,減少 0.6 %。
表1:主要農產品及畜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計量 單位 |
2005年 |
增長% |
糧食 其中:稻谷 玉米 大豆 花生 蔬菜 水果 茶葉 蠶繭 豬肉產量 牛肉產量 家禽產量 豬飼養頭數 豬年末存欄頭數 豬出欄頭數 |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頭 頭 頭 |
324711 256197 20992 8003 20694 351365 193638 356 12858 40727 2707 10616 2587392 813413 543028 |
3.3 1.0 -1.0 3.2 3.6 0.0 37.9 21.5 24.8 9.5 35.0 -24.6 4.9 2.7 9 |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71175 萬元,比上年增長21.2 %,完成工業總產值1013253萬元,增長18.1%(見表2)。
表2:200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及增加值
主要分類情況
指標名稱 |
計量 單位 |
2005年 |
增長% |
全部工業總產值 其中:輕工業 重工業 |
萬元 萬元
|
1013253 515796 497457 |
18.1 13.3 23.5 |
其中:民營工業 總計中:1、規模以下 工業總產值 2、規模以上 工業總產值 規模以上工業以經濟 類型分 1、國有及國有 控股企業 2、“三資”企業 3、其它經濟 類型企業 |
萬元
萬元
萬元
萬元 萬元
萬元 |
796155
434543
578710
35912 145610
397187 |
24.1
14.2
21.2
-12.7 6.8
38.8
|
工業結構調整加快,支柱產業主導作用增強。規模以上企業中鋼鐵、家具、編織三大行業工業總產值達343362萬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3%,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高達66.0%。其中鋼鐵業工業總產值200105 萬元,大幅增長35.8%;編織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4154萬元,比上年增長21.9%。
大部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比上年增長。全市12種主要工業產品有8種比上年增長,特別是白酒、發電量、泵,其增長幅度較大(見表3)。
建筑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4625萬元,比上年增長21.2%。全市房地產建筑施工面積238030平方米,比上年減少16.0%,房地產建筑竣工面積 73086 平方米,減少63.1%。商品房銷售面積124671 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3.9%。
表3:2005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計量 單位 |
2005年 |
增長% |
白酒 機制紙 發電量 其中:水電 硫酸(折100%) 磷肥(折100%) 水泥 鋼 生鐵 家具 軸承 泵 |
千升 噸 萬千瓦時
噸 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件 萬套 萬臺 |
720 46620 24095 19735 23389 5873 114.5 23.9 23.8 24.6 857 91.4 |
36.9 -8.2 38.5 49.8 2.4 9.1 -7.0 17.7 18.7 -27.7 -19.5 37.8
|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投資下降。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989 萬元,比上年增長 32.5 %,其中基本建設投資61185萬元,增長40.2%,房地產開發投資14951 萬元,減少14.9 %,基本建設投資重點是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礎設施項目和工業項目。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城市建設力度加成投資9586萬元;省道S113線南段三甲至八甲路段工程正在施工,完成投資5870萬元;村村通水泥路累計完成水泥路174.2公里,至此已全部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能源設施建設加快推進,110千伏陽江陽春崗美輸變電工程已全面完工,新瑯電站投入使用。市政建設進一步加強,街道改造和龍灣河整治工程共投入2181萬元,城區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市區南出口和市區大部分街道初步實現了美化、綠化、亮化,城市品位進一步提高。
五、運輸郵電業
全市運輸市場穩定發展,城鄉交通實現公交化,客運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完成運輸郵電業增加值49650萬元,比上年增長 13.0 %。全年運量情況(見表4)。
表4:2005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運輸量及
公路、車輛情況
指標名稱 |
計量 單位 |
2005年 |
增長% |
公路貨運量 公路貨運周轉量 公路客運量 公路客運周轉量 水運貨運量 水運貨運周轉量 公路通車里程 民用汽車擁有量 |
萬噸 萬噸公里 萬人 萬人公里 萬噸 萬噸公里 公里 輛 |
488 49684 1018 66544 36 313 1176 8126 |
13.0 13.0 13.0 -48.6 -47.4 - 41.6 |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郵政完成業務總量3156萬元,增長25.5 %,郵政年末儲蓄余額91834萬元,比上年大幅增長25.7%;電信業務總量15899萬元,增長35.9%;年末固定電話放號180050戶,增長 11.7%,其中市話 90691 戶,增長21.5%,農話89359戶,增長6.8%;年末移動電話放號 186000戶,增長40.5%;ADSL寬帶網用戶達 6307戶,大幅增長38.3%。
六、國內貿易
城鄉市場銷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8430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 169265萬元,增長16.2 %;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 359165萬元,增長15.0 %,全年商品總銷售743698萬元,增長 12.3 %。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總額474364萬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4237萬元。餐飲和住宿業全年實現零售額 40916萬元,增長14.8 %。
七、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全年外貿出口總額10417萬美元,增長14.2%,其中“三資”企業出口 3450萬美元,減少43.8 %;一般貿易出口 6967萬美元,大幅增長133.4 %。傳統大宗出口產品有增有減,家具減幅近五成,而編織工藝品增47.2%流通企業業務拓展迅猛,全年累計流通企業出口4312萬美元,同比增長949.8%。
利用外資成效顯著。進一步落實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健全招商引資網絡,舉辦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成功引進了一批新項目。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11宗,合同利用外資550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58萬美元。
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旅游總收入3億元,
比上年增長30.4% ,其中旅游商品創匯2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0%,占全市旅游創匯28.27%,國內旅游收入29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9.5%。全年接待游客 6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 31.9%,其中國際游客占0.9萬人次,國內游客61.1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303.6%和30.6%。接待過夜旅游者人天數為87.4萬人天,比上年35.9%,其中國際游客占1.4萬人天,比上年增長347.5%,國內游客占86萬人天,比上年增長35.0%
八、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金融穩步增長。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8482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1%。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61088萬元,減少0.8%。全年國稅稅收收入29609萬元,增長17.7 %,地稅稅收收入 16271萬元,增長17.5 %。金融秩序穩定,各項信貸業務健康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 625360萬元,比上年增長 12.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31316萬元,增長 14.5%,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02487萬元,增長1.8 %。
保險事業穩定。全年全市承保額達56.5 億元,保險費收入8428萬元,比上年減少6.9%,已決賠款 2525萬元,比上年減少12.8%。
八、科學技術教育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的成果。成功申報23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民營科技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和3家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農業科技取得新突破,優質有機荔枝在我市培育成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全市有科技活動機構25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5877人。
基礎教育保持穩定。全市有普通中學37所,在校學生71843人;小學 333所,在校學生 103701人,;幼兒園 49所,在園幼兒 585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 99.8 %,小學生升學率98.4%。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穩定增長。全市普通中學學校占地面積14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2萬平方米;全市普通小學學校占地面積229.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8萬平方米;全市普通中小學擁有計算機4405臺,有圖書306.8萬冊。全市投入教育經費 16818萬元,比上年增長3.7%。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有專業文化表演團體1個,電視差轉臺 16座,衛星地面接收站33 座。廣播人口覆蓋率 98.1 %,電視人口覆蓋率 96.0%。城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陽春市慶“三八”激情廣場歌舞表演、陽春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扶弱助困”大型文藝活動、陽春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4周年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時代的召喚”大型歌會、《激情廣場》文藝演出等活動。積極送戲上山下鄉。全市各文化表演團體下鄉為群眾演出 142場,觀眾達 68.4萬人次。
衛生保健水平不斷提高。全市衛生系統有衛生醫療機構 28個,床位131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 1375人,其中醫師617人,全市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農村衛生清潔水普及率97.6%,自來水普及率42.9%。
體育事業成績顯著。全市體育健兒在國內重大比賽中獲,獲國家級比賽銅牌1枚,獲省級比賽獎牌3枚,其中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1枚。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43萬人,全年舉辦各級運動會15次,參賽運動員人數達10643人。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有新的進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我市環境監測能力不斷提高,市區建設了三個空氣監測亭,使我市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已基本達到國家要求。目前我市環境監測站不僅能按規范對污染源進行監測,而且還能按國家規定開展水質、大氣、噪聲、酸雨和機動車尾氣的常規監測。全市環境質量進一步好轉,全年全市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工作達到上級的要求,漠陽江水質保持在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標準,環境質量總體上處于良好狀態。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成效顯著。全市人口出生率11.97‰,人口死亡率5.10‰,人口自然增長率6.87‰,全面完成陽江市下達的人口計劃指標。年末全市戶籍人口 1076145人(見表5)。
價格總水平溫和上漲。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0 %,與上年持平;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0.3 %,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群眾收入穩定提高,但就業不足形勢還很緊迫。在崗職工(不含私營企業)年平工資13544元,比上年增長14.0%,農民人均純收入 4122元,比上年增長4.6%。
城鄉居民住宅條件不斷改善。全市城鎮私人竣工住宅面積 4042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8% ,農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積537676平方米,增長43.8%。
表5:2005年戶籍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指標名稱 |
計量 單位 |
2005年 |
構成(%) |
年未總戶數 全市總人口 其中: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18歲以下 18-35歲 35-60歲 60歲以上 |
戶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
287266 1076145 853418 222727 571289 504856 271417 332112 332690 139926 |
100.0 79.3 20.7 53.1 46.9 25.2 30.9 30.9 13.0 |
社會保險穩定發展。年末全市參加職工失業保險 56454人,比上年增長2.5%,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有71954人,增長2.2 %,參加醫療保險有44129人,增長6.6%,參加工傷保險有34313人,增長30.9%.
社會福利事業得到加強。全市有各類社會福利機構有17個,床位795張,收養590 人,全市共投入救災款 250萬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全市納入最低居民生活保障人數39434人。
注:
1、 公報中的全市生產總值、增加值和總產值為初步核實數,絕對數按現行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2、 各項指標對比的基數為《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公布的年報統計數。但個別指標基數有所調整。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